返回網站

教育重質不重量:父母們別再砸大錢養出無法自主學習與學習自主的孩子!

從父母參與孩子學習的方式來看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2021年4月13日

近年來,由於台灣少子化的緣故,大多家庭的父母或是親戚長輩在開始特別加強小朋友的教育之外,都偏好對孩子們採取一種「嬌養」的教育方式。

譬如說,有些爸媽會經常帶孩子去吃高級餐廳、使用頂級進口的產品,為的就是要培養他們對奢華人生的品味;也有些父母親則是會希望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於是想盡辦法把他們送進數一數二的明星學校、替他們報名各種課外活動與才藝課程、處處要求他們的功課等等的。

同時間,不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課業成績良好、順利進入好的學校就讀並從中順利畢業。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將自己畢生的積蓄與資源通通砸在孩子的教育上,期待有一天他們能有非常卓越的表現和人生。

然而,正當我們按照市售書籍所寫的那樣,當孩子們的富爸爸或虎媽媽時,我們卻很少停下來思考到底怎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歷程更快樂、更自動自發。

難道只要我們花越多時間和資源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能讓他們成為一個更成功的學習者了嗎?此外,就算孩子取得了好的學歷,難道就代表他們在職場、生活上能夠有所作為了嗎?

家長願意投注時間和資源在孩子的身上固然會影響孩子在校的學習表現,就像過去有些研究發現生長在社經條件較差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多時候在校成績表現也不盡理想(Reardon, 2011)。當然,這除了反映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外,也跟父母如何看待與應對子女的教育有關,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即使有些家裡經濟條件優渥的學生也不見得能養成好的學習態度。然而,許多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學生也不見得在長大成人、出社會以後就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了。

這樣說來的話,到底怎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注重終身學習、勤勉向上的孩子呢?

根據Pomerantz等人(2007­)的研究,父母若能留意下面這四個方面的教養方式並下對功夫,沒有意外的話,應該能夠誘使孩子自主學習,成為一個樂於成長、時時增進自己能力的學習者。

.

一、支持自主學習

我們都知道,由於孩童、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所以家中的父母或扶養者才會做為他們的監護人,替他們決定那個年紀的各種人生大事。許多的父母一到了孩子要放寒假或是暑假前,就會預先幫他找好安親班、才藝班、營隊活動、出國遊學等等,所以放假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又要每天按表操課了。

然而,在你匆忙、霸道的替孩子安排各種行程、做下不同決定以前,你是否有想過偶爾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課業與行程表看看呢?

比方說,你可以先跟孩子達成協議、希望他假期能夠完成一件你希望他完成的事情(像是學習一項技能、提前學習進度),接著便讓他有一些可以自由安排活動的時間,讓他自己去思考如何妥善運用有限的時間,完成你期待他去做以及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可能在家長日或是陪伴孩子參與校外教學時,你是否會靜靜的在旁觀看與支持小朋友、讓他在你面前自在的和同學與師長互動,而不是對孩子的各種舉動大驚小怪、指指點點的呢?

二、關注學習過程

由於我們在職場上時常被上司、客戶要求要完成工作目標的緣故,我們久而久之就會認為事情的結果比過程重要。然而,回想一下那些讓我們感到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時,你有發現正是因為那些事情的過程、工程浩大,所以才會讓我們在成果豐碩時更感滿足嗎?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歷經一番磨練終於學習到一項新知或技能時,他們心裡也會被那股成就所充滿,因為他們知道那個過程何等地不容易。然而,這並不代表孩子學會新的技能或是完成了學習任務就一定能有好的學業成果,因為可能他班上同學的考試成績都很好,又或者考試卷中還包括一些他們沒有準備到的題型。這時候強調學習過程就更顯重要了。

所以,許多研究就提到,假如我們要提升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積極度,我們必須讓他們發自內心享受、喜歡做這件事(亦即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由此可見,家長們若是能特別著重於孩子學習的歷程而非結果的話,就能同時減小他們內心的失落又能提高他們的成就感。

三、正面語言/情感表達

當你在幫孩子檢查作業、或是指導他們功課時,你的心情通常如何呢?

之前我曾經遇過有的媽媽在陪孩子練習寫字時,滿臉臭臉、語氣咄咄逼人,只要孩子一個筆畫沒寫好,她就會怒氣沖沖地把孩子的簿子搶過來,拼命地拿橡皮擦擦掉,要求孩子再重新寫一次。即使這位媽媽每天都會在小孩放學回家時陪寫功課,但是這種高壓、性急地陪伴方式可能不會讓這個孩子喜歡上學校課業。反而,我很常發現這個孩子是一邊啜泣,一邊發抖地寫完作業。

Pomerantz等人(2007­)就發現,假如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是時常以鼓勵、愉悅的語言和情感去表達時,即使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不一定很長,孩子反而能夠愛上學習這件事。

家長也可以透過詢問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來提升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不過,要切記的是,不要只關心孩子「今天考試考得怎麼樣?」這種問題,而是多花點心思認識孩子的興趣、喜歡的同學、對於老師教學的想法等等。

四、樂觀看待學習潛能

延續上面那位媽媽教育方式的例子,她並非以一種負面、壓迫的方式關心孩子的課業,其實同時間她也透過她的言行間接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做得不好/我不相信你能做好。」這種無意間貶低孩子、低估孩子潛能的表達方式,真的會讓孩子逐漸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做好、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同時間,父母這種不自覺強壓在孩子身上的態度也會影響到自己跟學校老師、孩子的同儕、身旁其他人的互動,進而更深影響孩子的學習。比方說,一位時常數落自己孩子的家長可能會在跟孩子的老師見面時,不斷地提到自己的小孩比較笨、不會讀書或是沒有什麼才華之類的,進而讓孩子的師長被潛移默化後認為這個孩子的資質不高,而不是那麼積極地教導、鼓勵他學習。即便這位老師想要打破這樣的傳言,但是他可能也會在無意間就對這位學生要求比較低,久了便讓孩子沒辦法在學習上有所突破和成長。

因此,父母要能協助孩子學習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時時向他們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正面期待—但不是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那種高壓式期待—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學習潛能,並且與時俱進地修正自己的看法,用最符合孩子那個時間的樣貌來看待他。

References

  1. Pomerantz, E. M., Moorman, E. A., & Litwack, S. D. (2007). The how, whom, and why of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cademic lives: 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 373-410.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305567
  2. Reardon, S. F. (2011). The wide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New evidence and possible explanations. In M. Richard; D. Greg (Eds.), Whither opportunity? rising inequality and the uncertain life chances of low-income children (pp. 91-116).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