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社團人數越來越少?團契生活毫無默契?團隊核心領導者該如何打造A+社群?(下篇)

給所有想要精進團隊或社群內部連結的領袖們

2020年7月7日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們提及一個團體組織之所以能讓參與者的黏著度高,就在於它們所賦予團隊成員的情感連結很深。而這樣的一個情感連結的感受則是來自於人們進入到一個社團時,所會經歷到的兩個經驗,也就是團體成員與個體的身分認同感的相似程度,以及成員之間喜好這個團體的向心力強弱。

如同上次提到的,不管是理性面的「身分認同感」還是感性面的「團隊向心力」,它們兩個必須同時間以一個正面的方式存在,才能夠讓團體成員享受在這個團體生活中。

今天我們將要來看看有哪些做法,能夠促進一個團體的「身份認同度」與「團隊向心力」。

增加團體身份認同感的撇步

撇步一:為團隊成員量身打造專屬的社群活動

試想一下當初你去參加青創社、健身社團、諮商團體等各種社團組織時,是為了什麼而去的呢?除非說你知道從事這項活動與自己有益,你應該不會去參加一個你完全排斥或是對自己毫無幫助的活動吧?確實,同樣是參加社群活動,人們卻傾向於參與在一個有自己喜歡的活動的社群裡(Lower-Hoppe, Beattie, Wray, Bailey, Newman, & Farrell, 2020)。

如此說來,若是我們是帶領團隊、組織的主要人物,我們就需要時時留意團體中所安排的各樣活動是否有滿足、符合這些人的需求。比方說,若是參與商業讀書會的人是希望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多多充實自己職場上的知識量,那麼想當然爾我們就不該一直安插烘焙課、瑜珈課或是其他不相干的課程,對吧?

那麼假設說,人們參與在這個社團中單純是希望多多認識朋友、與不同的人有互動交流的機會,譬如說獅子會、扶輪社、青商會等等,那麼我們就不該在這些社團活動時,一直安排過於單向式的社交活動(如演講、講座、課程等),這樣遲早會讓社群成員有種來錯地方的感覺。

在設定好這個社團的核心價值與聚會目標後,我們便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撇步二: 妥善分配團體任務,讓人參與其中

每個團體裡面都會有比較外向活潑的人與比較內向安靜的成員,而時常團隊的核心人物或是發號施令的人都是那些比較健談、能言善道者。也因此,許多比較害羞或不擅言詞的成員的意見與存在常常就會被團隊忽視。這當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也有可能團隊的每個人在意見發表與個性的活耀程度上並無太多的差別,但是可能因為加入時間的先後順序或是私下互動的種種因素,每個人和團隊的首要領袖的交情不盡相同。若是這樣的一對一關係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化,也就是每個人與核心領導者的交情深度皆相似,這樣的現象並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反而,還可以因此讓團隊成員感覺更融入在這個團體裡面(Paxton & Moody, 2003)。

然而,一旦有些團員與領隊的人特別熟識,很有可能領導者會無意間將更多的團隊任務或是責任交付給這些團員,忽略了其他成員的個體價值與可能的團隊貢獻。漸漸地,這些越靠近核心領袖的人會越加積極地投入在他們的團隊活動中,而那些團隊外圈的人則會感覺到自己離團隊核心越來越遠,因而慢慢淡出這個團體了。因此,一個團體,如讀書會或週休聚會團等,可以妥善的運用每個團體活動時會產生的各種任務項目,將其發配給每個人,讓每個成員皆能參與到這個團體的各種活動(Paxton & Moody, 2003)。

不過,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有另一個疑問,假設說只要盡量讓每個人在社團裡都有事做,那麼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社團在固定分配任務後,還是留不住人呢?譬如說,有些教會小組或團契都會固定分配服事的項目,卻還是沒辦法讓組員的出席率提高呢?這時候就讓我們來採取第三個撇步。

撇步三:協助社群成員與核心幹部建立一對一的連結

類似於我們這陣子在Youtube頻道不斷分享的情感依附主題,一個人在進入到一個團體時,便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希望能夠與這個團體連結,產生一個依附的關係。而要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對於團體的依賴和信任感,必須倚靠團隊中的核心人物群。也就是說,群體裏的領導人物必須與團體中的成員建立一對一的連結關係,因為就如同前面第二點提到的,當人們越加靠近團隊的核心族群與職責,他們便更能夠感覺自己隸屬於該團體(Paxton & Moody, 2003)。

當組織領導者願意花時間和精神與團體的成員去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領袖們就猶如手拿一條繩子將這些新加入的或是原本在外圈的成員拉進那個團體中心,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被接納、適得其所。若是團體的人數龐大,社群的核心領袖可以適時的下放一些連結網絡給其他次要的活耀人物,讓他們去關心、陪伴更外圈的成員。

不過,他們務必非常謹慎,不該因此而忘記仍要與每個團體成員建立連結,因為一旦一個主團體下的次團體的活絡程度與親近感遠過於主團體成員之間的連結,這個團體的成員很可能就不會再積極參與在主要的社群當中,卻轉而另起爐灶,號召起自己的小團聚了(Paxton & Moody, 2003)。

因此,雖然說社群核心人物們不必和次要核心人物一樣與一般成員有如此頻繁且親密的互動,但是我建議團隊可以固定舉辦一些大型聚會,讓每一層級的成員都有相互交流的機會,也藉此讓「外部」成員們不再感覺自己這麼「外部」。

0

提升團隊成員向心力的撇步

撇步一:增加團體成員近距離交流的機會

回想一下自己很熱衷參與的某一個群體,是不是會發現有很多關於這個團體的回憶都跟你們共同去做一件事時的互動有關呢?這是因為,當人們越常相處在一起,團體成員之間就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彼此,透過身體經驗上與心理認知上的分享去互動,進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開始對這個團體產生與日俱增的正向情感(Markovsky & Lawler, 1994)。

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只要舉辦無數的活動—譬如說有些團體很喜歡辦戶外郊遊或各種類型的課程講座—增加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就能夠讓團體成員愛上這個社群,提高他們的向心力。因為,這當中還牽涉到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真實、深刻地相互連結。反而,當人們參與在團體活動時所感受到的情緒多是正向的時候,他們通常對於團體的黏著度也會更高(Paxton & Moody, 2003)。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還是學生時或者是進入到職場後,我們應該都會經歷到我們與班級或部門中的某些人比較對盤的狀況。即使我們有時會在被分配到一個團隊後,為了要能一起完成一項計畫的緣故,而時常相約出來討論、聯絡情誼,但是我們卻或多或少可以感覺得到,相較於另一個群體自己依舊沒有比較喜歡這個社群,而很多時候這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群體中所感覺到的內在心情、情緒並不是太好。

若能排除各種人為因素,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採取第二個增加團隊向心力的撇步。

撇步二:設定社群的共同目標,並且一起達成任務

你還記得上一次你和自己的球隊一起拿下勝利或是和公司夥伴一起拿下一項專案計畫的喜悅感嗎?研究顯示,當人們為團隊設下某個目標並且一起達成該項計畫時,他們共同經歷的這個體驗將促進他們之間的關係(Paxton & Moody, 2003)。不過,這並不代表說團隊的向心力要增強只能靠不斷取得勝利來達成,而是在於這個社群的團員是否有一起去為某一項價值、計畫去努力,而在這過程中打造屬於他們的共同經驗與回憶。

而「贏得勝利」這件事只是一個加乘的效果,因為人們傾向於喜歡能為他們帶來愉悅感、興奮感的事情,因此當一個團體共同經歷到一件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高興的事時,他們對於那項共同經驗的回憶就會更深,進而提升他們的向心力。

然而,若真的要說甚麼樣的活動更能促進團隊向心力的話,研究顯示一般的社團聯誼(如聚餐、團康遊戲等等)其實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團隊競賽或是戶外郊遊的成效其實並沒有想像中來的好(Lower-Hoppe et al., 2020)。

看完了這幾招能夠促進團體成員在社群裡的「身份認同感」與「向心力」後,你是否有察覺哪些是你目前所在的團體中所缺乏的要素嗎?那假設可以馬上著手進行,你又打算先採取上述的哪個行動呢?快點實際操作看看,並且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實施心得。

References

  • Lower-Hoppe, L. M., Beattie, M. A., Wray, D. E., Bailey, R. L., Newman, T. J., & Farrell, A. (202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ort club activities and university and member attachment. Recreational Sports Journal, 44, 5-14.
  • Markovsky, Barry & Lawler. (1994). A new theory of group solidarity.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11, 113-37.

  • Paxton, P., & Moody, J. (2003). Structure and sentiment: Explaining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group.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6, 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