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害怕擁抱嗎?你多常擁抱身旁親密的人可能暗示出你對關係的焦慮程度

從肢體語言看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依附類型

2021年9月7日

當你走在街上時,不知道你是否曾留意過周遭的人的互動方式呢?在這當中,是否有哪些互動特別吸引你,總是能讓你會心一笑呢?

我個人最喜歡的畫面就是,兩個已到桑榆之年的夫妻,仍像情竇初開時那樣彼此十指緊扣,慢慢騰騰地往前走去。我相信今天就算是要他們兩人互相擁抱,他們一定也能毫不吝嗇地擁抱彼此。

然而,這樣一個看起來再親密、自然不過的舉動,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意外的困難。而且,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可能擁抱身邊任何一個陌生人或是普通朋友,都還比擁抱自己身旁最親近的家人、愛人還要來的容易。

根據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的一項心理學研究,這樣的狀況可能反映出這些人在親密感上的議題,以及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

Chopik等人(2014)針對兩組人做了兩項調查,一個是想要了解不同依附型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此指戀愛/婚姻)對於「相互依偎」(cuddle)的感受與看法,另一個則是探究依附型態的差異,是否真的會影響一個人在成為人父或人母時與孩子肢體互動的方式。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他們的兩份問卷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道題目(Chopik et al., 2014)(你也可以藉此稍微了解自己的依附型態以及自己對於關係中親密接觸的真實反應):

— Q1. 對另一半敞開自己讓我感到不太自在 (1-7)

 

— Q2. 我常常擔心我的另一半並不真的愛我 (1-7)

 

— Q3. 跟另一半相擁時,你心裡有多舒坦呢? (1-7)

 

— Q4. 在擁抱完另一半後,你的心情的正面指數有多高呢? (1-7)

最後的變項分析顯示,當一個人在回答第一題的分數越高時,他的第四題的分數也就會越低;也就是說,當他越偏向逃避型依附時,他就越無法享受與另一半摟抱、依偎的肢體互動;或者我們也可以倒過來說,當一個人越不喜歡、排斥和身旁親近的人有親密的肢體互動時,很有可能就在暗示說他是一名迴避型依戀者(Chopik et al., 2014)。

相較於逃避型依附者,一個焦慮型依附者則是非常能夠向另一半敞開,並且也非常喜歡依偎在另一半的懷裡,但是他們在第二題的分數上卻會異常地高,因為他們時常對於「是否被愛」這件事情感覺到焦慮。不僅如此,更有趣的是,焦慮型依附者雖然很喜歡跟另一半抱在一起,但是他們卻不是那麼熱衷於擁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Chopik et al., 2014)。

這樣的結果並不是說,只有焦慮型依附的戀人會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感覺到焦慮、迴避型依附者都不會,而是由於兩邊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與經驗本身就不同,所以他們展現焦慮的肢體語言也不會一樣,一邊是選擇緊抓住另一半,另一邊則是選擇逃離對方。換句話說,不論是排斥與身旁親密的人擁抱,還是整天纏繞著另一半,兩種的表現方式都是過猶不及。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Chopik等人(2014)的研究結果主要是針對逃避型依附者和焦慮型依附者所做的分析,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推測到,當一個人和父母以及另一半的關係充滿安全感時,其實他們就能夠很自在地跟這些與自己非常親密的人有肢體上的碰觸和依賴,並且也能在心靈上靠近對方。

看完了這篇研究後,不知道你自己是比較屬於哪一種類型呢?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這篇研究讓我想到最近的一個親身經歷。前陣子回家鄉探望家人時,居然為了一台吸塵器跟家母起了一個大爭執。爭執以後,其中有些部分確實感覺被罵得委屈莫名,但我心裡卻又一面覺得愧疚無比。後來晚飯時,我們倆彷彿甚麼事也沒發生過的吃著飯,對著電視那頭的新聞評論來、評論去的。

 

吃飽飯後我回到房間,想了想,總覺得有些不妥,於是做了一個禱告、深呼了一口氣後,走回到正在客廳看電視的母親那裡,在她一旁坐了下來。接著,鼓起勇氣對她說:「媽媽,對不起,剛剛是我口氣不好。」

 

結果,哪知家母也很妙,只用一句台語和一個舉動就把我的心給徹底融化了,「我災,來,我甲你攬耶丟厚」(中文譯:我知道,過來,我把你抱一下就沒事了)。那一刻我深刻明白,原來自己那麼喜歡看著街上路人相偎相依的畫面,可能正是從家母溫暖的擁抱而來吧!

祝福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一天也能這樣自在地擁抱家人、擁抱自己與深愛的那個對方。

References

  1. Chopik, W. J., Edelstein, R. S., van Anders, S. M., Wardecker, B. M., Shipman, E. L., & Samples-Steele, C. R. (2014). Too close for comfort? Adult attachment and cuddling in romantic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9, 212-216. http://dx.doi.org/10.1016/j.paid.2014.05.035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