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你為什麼是我的姊妹?我怎麼會和你稱兄道弟?

社會心理學家替我們解答我們如何和對方成為好朋友

2020年3月9日

當一個朋友從路的那頭向我呼喊,

並讓馬兒的步伐行得越緩越慢,

我可不是呆站著看向四方,

那片我還沒鋤墾的山崗,

並高聲叫囔,要幹嘛?

不,好似有那麼點時間可以說話。

我將鋤頭壓進鬆軟的土壤,

刀片朝上,五尺長,

堅定有力的走向那座石牆,

給他來個拜訪。

(―說甚麼話  🖋️羅伯特・佛洛斯特)

你身邊有這麼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嗎?可能你們有相同的興趣,可能你們在患難裡互相扶持,又可能他是那位你能放心傾吐的對象。假如有的話,那真的非常恭喜你的生命中有這麼一個支持者!

好吧,假如你想到了你的另一半,那我也同樣恭喜你,因為能夠和另一半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確實也不容易。

接下來我想問的是,你是否曾經想過為甚麼你會和這個人成為好朋友呢?對於還還不確定是否想要這樣一位朋友的讀者們,別太快下決定,今天就容許我當你的一日好友,讓我們一起了解堅定的友誼如何讓我們的生活加分吧!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想過,為甚麼你會跟你的好朋友成為好朋友,卻可能不會跟你親友的好朋友成為好友,即便對方是我們共同認識的人呢?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發現,我們會「選擇」和某些人來往而非別人基本上取決於四種要素,也就是:相似度、親近度(距離遠近)、熟悉度、互相性1(Brannan & Mohr, n.d.)。

 

編按1: 其原文為“reciprocity”,許多中文書目習慣翻為互惠性、相互性;然而,作者認為其原意雖有兩者「互」為投入心力、資源在這段關係中,因而造福對方,但這樣的社交投入須先取決於當事者是否「互相」喜歡這段關係的互動,而願意投注心力在其中。因此,作者認為將之譯為「互相性」較為貼切該理論的英文原文以及關係中互動的次序。

相似度(Similarity

雖然時常有許多人在談到一對情侶的關係時,會說類似「他們兩人在一起真是互補」或是「他們兩個真的是異性相吸」這樣的話,但事實上各樣的心理研究皆顯示,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情侶或是好朋友主要還是因為兩人之間非常相像。

試著回想一下上次公司開會時,那個真誠附和你的看法的人,以及那個反對你意見的人?是不是比較喜歡前者而非後者呢?又或者,是否曾經在一個陌生的聚會場合上,因著同樣都有養貓或養狗的習慣,而和另一個人有了共同的狗奴/貓奴話題?

以上的經歷都反映出兩個人之間的習慣、想法、價值觀、生活背景如果越是相似,就越容易有所共鳴,成為彼此的好朋友。

親近度(Proximity

你有發現嗎?身邊目前還會固定聯絡、往來的朋友,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碰到的人,譬如說現在和你上同堂課的同學、辦公室裡的同事、教會裡的弟兄姊妹、固定打球的球友、一起打電玩的網友、軍中同梯的兄弟等等。心理學家們發現,當我們和一個人在空間、肢體、距離上有較常的接觸與互動時,我們就越有可能和對方成為好朋友(Brannan & Mohr, n.d.)。

此外,這樣的親近感也暗示著我們和對方有一些共同的記憶,能成為我們互動時的話題。所以,假如你很想跟某個人成為好麻吉,或許可以試著和對方一起從事一些活動,打造屬於你們的回憶,讓你們更靠近彼此的生活。

熟悉度(Familiarity

熟悉度與前面提到的親近度是相似的概念,我們對於時常在我們身旁出現的人較有熟悉感,而那樣的熟悉感也會進一步轉化為好感(Brannan & Mohr, n.d.

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

當你去超市買衛生紙的時候,走到堆放衛生紙的那一排,你看著架上眼花撩亂的衛生紙品牌,假設每間的價格都以原價出售,你是不是會直覺似的去找你家最常用的那個衛生紙品牌呢?而且,很多時候,不管別人告訴你另一個品牌的衛生紙多好用,你也不會輕易的更換你的選擇?

雖然這個例子看似跟人與人之間的熟悉程度無關,不過它正暗示著我們時常在做選擇時,是依照自己對於一件事的熟悉程度去做選擇,而選擇朋友也是如此。當我們對一個人的熟悉感越強,我們就越傾向和那個人來往。

互相性(Reciprocity)

回想一下你和身邊朋友們的互動,是不是兩邊都視對方為好友呢?「關係」之所以為關係,正是因為有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家扣門,而這個人也願意邀請他入門而坐。假如只有單方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好朋友,那麼很快地我們會發現這段友誼並無法維持下去。

此外,我們傾向和某些人成為好友,是因為彼此之間有來有往,有時可能是我們為對方付出,但偶爾則會換對方為我們付出。如同我們時常討論到一個處處占人便宜的人一樣,我們應該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只會利用自己,而不願意付出相對回饋的人當朋友吧!是不是突然也想好好感謝一下身邊為你付出的朋友了呢?

現在你應該知道為甚麼自己會和那個人成為好朋友了吧?讓我再幫你複習一次。當我們和一個人越相似、更常見到對方或是與對方接觸、對他的熟悉程度越高、也和他互相喜歡彼此並共同為這段關係付出,我們就越有可能會和他成為好朋友喔!

參考資料

  1. Brannan, D., & Mohr, C. D. (n.d.). Love, friendship, and social support. In Noba Project’s Social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tophat.com/marketplace/social-science/psychology/textbooks/social-psychology-noba-project/1903/6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