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孩子越教越叛逆?養育兒女前須先眼觀四方、耳聽內心

父母如何因為壓力與倦怠感產生的怒氣,而破壞親子之間的親密感

2022年4月7日

「怒氣所產生的後果遠比其成因更具殺傷力。」

《沉思錄》 馬可・奧理略

每次看到電視上或電影裡那些幸福家庭的模樣,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不已呢?又或是,偶爾聽到身旁的友人或前輩如何和子女們有著極為親密、自在的互動時,你是否也感覺有些挫折因為自己和家裡面的小屁孩似乎完全不是這個樣?

相較於那些大眾媒體的描繪或是社群媒體的展示,多數為人父母者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戰鬥場與遊樂園間掙扎、拚搏,根本沒有那種總是歲月靜好的日子。縱使我們再怎麼努力,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如親子互動模式、子女教養方式、工作壓力、家庭經濟開銷、公婆與夫妻兩人的關係等)總會時不時地從各處冒出來打亂自己教育子女的步調,讓自己心力交瘁不已。

許多研究就指出,當一個父母無法依照自己預期的方式去打造子女的生活或學習環境時,他就很容易感覺到很深的挫敗感。又或是,當爸爸媽媽希望和小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比方說,總是和顏悅色地跟小朋友說話、小朋友時常和自己傾吐心裡的祕密和想法—卻又無法這樣時,他們就會因為這個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而感覺到羞愧、沒信心(Prikhidko & Swank, 2020)。

尤其,當社會對於自己投以評斷的眼光,期待他們達到某些標準才符合他們心中「好家長」的要求時,一個再賣力扮演好父母親角色的大人只會更感失敗與沮喪。甚至,Prikhidko & Swank(2018)表示,當一個母親花越多的時間在子女的教育上,也就是,當她越加看重兒女們如何成長時,她就越容易感受到那種無法做到好時所產生的憤怒和疲倦。

這就像是,當我們為了一場比賽、一份工作、一段關係、一個信仰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但是結果卻慘不忍睹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與自己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時,我們就會感覺到精疲力盡(burnout)。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這個現象的結果,正源自於社會心理學上的「努力辯證」(effort justification)。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耗費許多心血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他就會隨著自己的付出增加而逐漸提升這項事物在自己心中的價值地位,以緩和認知上的不協調感。

正因為這樣的認知轉化,假如一個爸爸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小孩建立親密感、跟子女溝通與建立價值觀,結果小朋友卻沒有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又或是跟自己的互動還是有些疏離時,這位父親就很容易感覺到很深的失落感、挫敗,甚至是憤怒。

不過,這並不是說,只要小朋友照著自己的方式去行,一切都會沒問題了。因為,不管我們這些大人有多麼不願意承認,但是問題的起源多數時候並非純粹來自於孩子的行為或態度。反而,我們的煩躁來源可能是外在的其他因素,比方說自己的工作狀況、社會的輿論壓力與期待等等的。

然而,與其正視自己內心的壓力感來源及調適自我,我們常常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又或直白地來說,罪魁禍首—於是便想盡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與其輕聲柔和地與孩子談話,我們反而時常是以挑釁的語氣、攻擊性的語言、張牙舞爪的神情、甚或是暴力的舉動來和他們互動。

這是因為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某個目標—以這個例子來說,孩子的發展與作為達到自己或社會的期待—遇到攔阻時,這樣受阻的經驗就會激起人類與生俱來的「生氣/暴戾之氣」,讓人進入作戰模式(fight response)。而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負面表達、或是我們自以為沒有卻實際潛伏在自我內心深處的怒氣時,他們就也容易被這樣的反應刺激,因而以更為叛逆的方式回應我們。

到頭來,我們便會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互動落入一個無限的負面循環中:

期待打造一個和樂無虞的家庭(或是自己的其他期待)

生活中出現達成目標的阻礙

感受到來自現實壓力的倦怠感

倦怠不足的羞愧與失落產生怒氣

孩子房間沒收拾(或其他自己不喜歡的事件)

看見孩子現實狀態與自己想像中的落差感到煩躁

試圖透過憤怒解決眼中看到的問題

孩子感覺被刺傷而做出激烈的反應

感受到更深的現實與期待落差

持續倦怠、持續憤怒

……

持續循環

從上述的情境描繪中,我們應該就會發現,其實這樣的狀況真的很常出現在我們與子女的互動當中。其實,也不僅限於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與另一半或是身旁其他人的相處,也常常是被這樣的議題所困擾。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由於我們沒有及時察覺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並且針對這些情緒來源做出準確的來源判斷,我們便不由自主地把怒氣往那些身旁最親、最無害的人身上發去,傷到了對方也傷到了自己。

期盼今天看完了這篇文章,我們都能學習常常跟自己的心靈說話、談天,看看自己正在哪個地方,並且也能在自己感覺到挫折、感到不足的時候,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感受和想法。唯有當我們能這樣同理自己的內在樣貌時,我們也才有辦法不怕失敗地去和子女建立親密的關係。

References

  1. Prikhidko, A., & Swank, M. J. (2018). Motherhood experiences and expectations: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mothers of toddlers. The Family Journal, 26, 278-284. https://doi.org/10.1177/1066480718795116
  2. Prikhidko, A., & Swank, M. J. (2020). Exhausted parents experience of ang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burnout.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28, 283-289. https://doi.org/10.1177/1066480720933543
  3. Roskam, I., Brianda, M. E., & Mikolajczak, M. (2018). A step forward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arental burnout: The Parental Burnout Assessment (PB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1-12.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8.00758